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-> 第二课堂 -> 社会实践 -> 正文

文学与传媒学院“秦韵探研团”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

发布日期:2025-07-17   来源:校团委宣传部   点击量:

当青春的脚步踏上非遗传承的沃土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“秦韵探研团”的青年们奔赴“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”——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,开展了一场关于西秦刺绣的调研。他们丈量文化根脉,触摸匠心温度,探寻非遗传承发展之路,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。

调研伊始,团队便沉浸于西秦刺绣的世界。7月3日,团队走进工坊,琳琅满目的绣品吸引了所有人。色彩浓烈的“小老虎”;活灵活现的“五毒”蛤蟆,都充满了生动与乐趣。工坊内,既有承载着老一辈人记忆的“老物件”;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时尚挂件,散发着新时代的活力。

拜访省级西秦刺绣传承人李惠莲老师是本次调研的核心。7月6日,在李老师的工作室,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对话就此展开。

李老师回顾了西秦刺绣,特别是缫花绣的百年历史。这门技艺从祖辈手中传下,历经四代,扎根于千阳这片沃土。如今,以李老师为代表的传承人们,正积极推动着西秦刺绣申报更高层级的非遗保护项目。

“传承不是守旧。”李老师拿起一件件作品,徐徐道来其中的演变。不管是材料的升级,色彩的讲究,纹样的创新,都赋予了作品更深的寓意。每一处细节的改良,都凝聚着对技艺的敬畏与思考。

令团队振奋的是,李老师的女儿,在经历了系统的学习后,不仅掌握了母亲的全部技艺,还结合现代审美,设计出更受大众喜爱的作品。在销售上,传承人们通过电商平台,让秦绣走出千阳,走向世界,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开辟广阔的市场,让非遗真正地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。
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7月9日,成员们亲自体验非遗制作。在老师们的指导下,尝试了虎头帽的制作。从塞棉花到缝针脚,当亲手触摸到柔软的面料,当针线在指尖穿梭,手作温度变得真实。戴上自作的虎头帽,不仅收获了纪念品,更体会到传承的不易与坚守的价值。

守护非遗瑰宝,青年责无旁贷。在青春力量的参与下,像西秦刺绣这样的文化明珠,必将在新时代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,为文化强国和乡村振兴谱写新的篇章!


秦韵探研团队投搞 编辑:王晨煜